工作快讯

2023年度红山文化考古成果论证会在沈召开

点击量:   时间:2024-01-20 08:24


1月17日上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沈阳举办2023年度红山文化考古工作成果论证会,聚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各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阜新地区、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和马鞍桥山、刺槐山、三家东北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

 

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

调查面积2000平方公里,新发现108处红山文化遗址

朝阳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数量大、分布密度高,是我省红山文化核心分布区。调查发现,辽西地区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缺少超大型聚落发育的地理环境,遗址规模普遍偏小。红山文化晚期埋葬祭祀遗存数量丰富,形成了大凌河西支的牛河梁遗址群、大凌河南源的东山嘴遗址群、老虎山河流域的黑山头遗址群三大中心。其中,大凌河流域牛河梁遗址群规模最大,遗存数量最大、分布密度最高,并且有女神庙、大平台这样超大规模的仪式建筑,应是红山文化晚期的仪式圣地,东山嘴遗址群、黑山头遗址群应为次一级仪式中心。

考古调查队员合影

 

阜新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

弥补以往该地区红山文化发现上的不足

这一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努鲁儿虎山和医巫闾山尾脉的山前缓坡或延伸台地上,表明阜新地区应是红山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之一。红山文化遗存既与周邻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等地红山文化有相似性,又表现出其自身的一些独特性,为全面了解红山文化的面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调查

明确红山文化分布的东边界

在辽河干流发现有红山文化遗存分布,说明其东界已跨过医巫闾山,可达辽河干流以西地区。调查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遗物有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因素,还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红山文化因素,同时也受到了吉林第二松花江流域史前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出沈阳地区红山文化的多源性与地方类型特征。

 

马鞍桥山遗址

第一次系统发掘的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址,也是目前省内发掘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址

发现兴隆洼文化房址2座、灰坑2个,红山文化壕沟2条、灰坑6个,小河沿文化灰坑5个。出土遗物主要为陶、石、玉、骨和角器等。发掘表明该遗址存在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三个发展阶段,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对于进一步探讨红山文化源流问题及构建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弥补了此前认知的空白。同时,该遗址内发现的祭祀遗迹,为研究牛河梁遗址大型祭祀礼制起源、形成提供了重要证据。

马鞍桥山遗址全景照片
 

考古发掘现场

 

刺槐山遗址

了解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聚落普遍特征

该遗址规模较大,遗迹分布分散,具有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典型特征。本次发掘的重要红山文化遗迹有房址1座,灰坑28个,灶址1座。出土陶器包括筒形罐、斜口器、钵、盆等,石器包括石斧、石磨盘、石球、石锛、细石叶、石核等,并出土粟、黍、大麻等作物种子,对深入了解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聚落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

 

三家东北遗址

掌握了遗址环境及范围

是一处堆积深厚且有复杂层位关系的红山文化遗址,重要遗迹有红山文化中晚期墓葬4座。本次发掘弄清了遗址的范围及早晚两期红山文化聚落的形态。早期为居住址,晚期主要为墓地及祭祀遗迹。遗址地层较厚,对红山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为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群保护、展示与利用提供有利的学术支撑。

 

与会专家指出,考古调查的收获具有重大意义,基本明确了红山文化遗址在辽宁地区的分布规律与分布边界,今后调查还应重点关注红山文化中是否存在中原式的大型聚落或是存在红山文化独特的聚落模式,是否可能存在关系密切的聚落群,并深入研究红山文化的聚落模式。

与会专家认为,马鞍桥山遗址内大型中心活动场所是首次在红山文化聚落址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独立的、大型的祭祀性遗迹,填补红山文化早中期祭祀遗存的空白,应是牛河梁遗址高等级祭坛的源头,为探究红山文化祭祀制度的形成、红山社会等级分层及红山聚落区域分化提供宝贵资料。同时,在今后发掘工作中,要时刻保持“大考古”思路,注重研究阐释,加强研究多学科合作,实现考古学的“透物见人”,从而更好地认识古代社会和古代文明。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文物保护处、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阜新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等有关领导、专家参加此次论证会。


 沈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