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科技保护
文保动态

北票喇嘛洞墓地IM5出土甲胄保护修复项目在本溪启动

点击量:   时间:2020-04-21 15:29

     1995年初至1998底发掘的辽宁北票喇嘛洞十六国时期的三燕文化墓地,是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该墓地I区中有4座墓内随葬铁甲,其中以IM5出土的这套甲骑具装最为珍贵。此副铁甲发现与5号墓棺内墓主人足下,出土编号95BLIM5:50。入葬时已被拆散,无次序的堆放在一起,分布在长约100厘米、宽约90厘米的范围内,堆积厚度约20厘米。其中一些局部保存尚好,未经大的扰动,但表层甲片多数已散乱,且残碎很严重,多锈结成块状。铁甲的北部被马具的铜饰件所覆盖。其中人胄发现于中部偏北处,主体基本完整;马胄则见于铁甲的西南部。从人胄、马胄和众多型式甲片共存的情形判断,当属于一领人甲和一副罕见的马甲的组合,即古文献中所记载的“甲骑具装”。
   作为古代防护武具的甲胄,兴起于战争的需要,伴随着古代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地域、民族、兵种和等级不同,同为甲胄,却有很多差别。古甲胄品类繁多,内涵丰富,制作工艺涉及面广,是古代战争史、科技史、考古学、文物学等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甲胄实物,尤其是年代久远的甲胄,少之又少,一般只能从地下埋藏的遗存中偶有获得,因此非常珍贵。然而,这些不同质地的甲胄出土时,已与当初制作和使用时的情形大不相同,由于其自身的老化,受地下不利于保存环境的侵蚀,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很难以完整而清晰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被发现时,往往已是七零八落残缺不全,或是锈蚀斑斑糟朽不堪,这就大大增加了辨认、清理、提取和收存的难度,对其深入研究和复原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正因为如此,在以殷墟发掘为标志的我国仅有几十年的近代科学考古史上,有时出土的甲胄因不被认识而遭遗弃,有的甲胄标本虽被认定,但因条件所限,保存方法不当,或因未能及时整理研究而没能保存下来。常有千年累之一朝毁之的不幸现象,令人非常遗憾。
      社科院的白荣金先生于2001、2003年来我院和我院的万欣研究员共同对此甲胄做了大量的复原研究工作,成果显著。为本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次保护修复的主要内容是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甲页的冶铸工艺、甲胄连接皮绳的鉴定;从古代军事、科技角度进行价值挖掘;对零散的甲页按甲胄的部位进行整合、归位、补配、加固;梳理甲胄从考古现场提取到本次保护修复的全部过程;对甲胄的制作过程进行实验考古;对甲胄的制作工艺进行数字化演示;对全部过程进行视频记录。
       4月7日,我院文保工作人员赴本溪博物馆开展“北票喇嘛洞墓地IM5出土甲胄保护修复项目”。连日来工作人员对保护修复实验室进行了改造、维修,目前已搭建完成。接下来将按项目的工作计划逐步开展,预计到本年12月中下旬完成全部工作。



 沈阳网站建设